由文昌帝君传授的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,乃文昌帝君降授凡间学子,要人行善积德,为子孙后代累积阴功的通俗经本。阴骘就是阴德,要人多积阴功阴德,为善不扬名,独处不作恶,这样就会得到神灵暗中庇护,赐予福寿。文昌帝君以身说教,以种种身份显灵垂训,教人行善,还向世人许愿,只要人们都效法行善,上天必定赐福。此经排除了空洞的理论说教,结合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进行教化规劝,因此流传甚广、影响深远。
提到行善、做善事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:行善做好事,那要捐多少钱、给多少东西呢?有人甚至会说这是有钱人做的事情,我收入不高,怎么能做善事呢?这些反应都是对行善做好事的歪解。其实很多时候,行善跟出身、地位、名气以及财富并没有必然关系。读诵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时会发现,经典中列举的种种善行,很多都跟金钱没有关系,如慈悲戒杀、抑恶扬善、容人之过、忠主孝亲、敬兄信友、拜神念经等等。捐物出资是行善,惩恶扬善是行善,与人解惑也是行善……善不在别处,善就在心中,只要有心,身无分文也能成为慈善家。“欲广福田,须凭心地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。
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
蓄一头乌发,着一身青袍,饮的是松风玉露,诵的是《道德》、《黄庭》,行走坐卧在灵山福地之间。
初入玄门,我们本抱着多么殷切与美好的心愿,下定决心,把这一生都交予道门,交予祖师神灵。我们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与阻碍,说服父母,辞别红尘里的亲友知己,背着简单朴素的行李上了山,入了道观,冠巾、拜师,实现梦想中的一切。
可是真的上了山,一年、两年……发现宫观里的生活,也许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飘渺、悠闲。在你所住的宫观,可能没有每天按时的玄门早晚二时功课,没有明师教授修炼功法,更多的是大批的信众来烧香、许愿、咨询问题,还有处理不完的琐碎小事。突然发现,每天行走坐卧的灵山福地,或许与喧嚣浮华的红尘无异。人未成仙,终有烦恼。这一颗心,由清净变得疲惫,甚至消极。是不是自己的初心变了?
无为·无伪
文/秦兴仁
万物生于道,而成于无为——无为而无不为。这正是《道德经》中所阐述的观点之一。我们作为后学,应该如何理解这段哲言呢?
要理解这段哲言,先得理解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内涵;而若要理解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就先得理解“无为”的精髓之所在。那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无为呢?难道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吗?其实,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。无为有三方面的涵义:一、德化万物,指不去直接干预;二、不妄为,指在必要的情况下,引导万物步入正轨;三、无伪即不伪为,这其实是变相的有为。这里的“为”通“伪”。其暗含的逻辑是:无伪——不伪为——无不为——有为。
期望众生都成善人
在《太上感应篇》中,开篇第一句为: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,祖师一语道破了世人一生的困惑与思考。生活在这个社会中,我们都能明白,做善事就能得到善报,做恶事就会遭到恶报。但为什么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善报,甚至换来的是恶报呢?为什么有些人做了恶事而没有得到恶报,却总是善报相随呢?让我们带着这些困惑与思考,共同去领悟祖师的智慧。
行善去恶 功过无私
作为一部道教劝善书,《太上感应篇》是将诸多因果报应集中起来,诸多善恶标准囊括其中的道教经典。这里要讲的是其中开端的4句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。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”。
现在,有很多人虽口念慈悲,但没有善信;而修行的人,又断除不了恶。为什么呢?这是由于我们修道人听经听得少了。虽然,听经和读书所得到理论知识是相同的,但读各种书特别是现代的书,需要起心动念;而听经却是身心一致,不必起心动念,可以闭眼去体悟经教的力量,在一念之间,随感而得,无需挂怀。听经融合了读经,进而,如果能通过自己的讲经来体悟整部经典,那更是一举两得的事。
正己化人 众善奉行
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,也是最难获得的,《北斗经》中说:“人身难得,正法难闻”。若今世为人,不能在有生之年了悟生命的本原,则死后会再次陷入轮回苦海,不知要再经过多久方能转成人身。而生活在地球上,并非人人都有机会得遇真正洞彻宇宙生命真相的智慧。《太上感应篇》的殊胜之处,在于这部经典不仅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法要,更是我们安身立命、成仙成圣的法门。
《太上感应篇》全文一千多字,太上道祖在开篇即告诉我们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。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”。通览全文,也意在说明这个道理,这16个字可谓言简意赅地道明了本经的主旨。何为祸?所谓祸,就是痛苦和灾难。何为福?所谓福,就是安乐和幸福。在大多数人看来,祸与福是依附于外在的某个人、某件事或者某样物品而发生的。而当你读到本经第一句即可明了,原来祸与福之所以会降临到我们头上,乃是惟人自召,幸与不幸的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。
略谈《赤松子中诫经》的社会意义
道教经典浩如烟海,汗牛充栋。《赤松子中诫经》(以下简称《中诫经》)便是其中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。
《中诫经》以黄帝和赤松子对话的形式向世人阐述了大道的至简至易,告诫人们要积德行善。《周易·系辞传》中说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”,《中诫经》反复宣扬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,劝诫人们要多行善事、积累功德。
《道德经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
作为道教的根本经典,《道德经》也是道教徒修炼和弘道的根本指南,但是《道德经》的伟大之处在于,它并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教化的层面,而是早已超脱宗教的范畴,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,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性格。对于这样一部堪称民族智慧宝典的著作,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持续的探索和研究。
《道德经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,可以用一个“道”字来印证。《道德经》极力推崇“道”,道教也以“道”来命名,那么这个“道”到底指的是什么呢?《道德经》认为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“道”指的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、总方法,世间万物都得按照这个规律方法来生长繁衍。这是“道”字的宗教释义,而这种宗教释义也影响了“道”作为一个常用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。翻开新华字典,道一共有十几种常用的释义,我们平时说的门道、同道之中的道,代表方向、途径;生财有道、医道、棋道之中的道,代表方法、技艺;公道、天道之中的道,代表规则、真理;传道、修道之中的道,代表学术或者宗教流派中的一个体系,可以具体理解为道教;而道士、道观中的道,则是直接指代道教了;另外还有一种代表根本、源头的释义,则是直接从《道德经》中得来的。
积德虽无人见 善恶自有天知
如果说诸经典是人们证圣成真的门径,《太上感应篇》就是我们成道成仙的基石,它以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积善之家天必降福,积恶之家天必降祸”总结因果报应关系,全篇宣扬“天人感应”和因果报应的思想。其中既有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,又有道家尊道贵德的信仰条约,同时也包括了佛教慈悲为怀的内涵,所以说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炉。
《太上感应篇》中有这样一句经文:“人为善,福虽未至,祸已远离,人为恶,祸未至,福已远离”。行善之人,如春园之草,不见其长,但日有所增;做恶之人,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损,但日有所亏。福祸无门总在心,作恶之可怕,不在于被人发现,而在于自己知道;行善之可嘉,不在于别人夸赞,而在于自己安心。太上曰:“善恶相去几何? ”
道教授箓制度的历史与现状
道教正一派的授箓历史悠久,箓仪繁杂,对其宗教文化内涵、作用功能等,今人或有不解。笔者因出自天师世家,自幼便常听母亲讲述一些道教传统,加之近30 年来一直专致于道教传承,对正一派授箓制度有一些研究和心得,故撰文以飨读者,以期抛砖引玉。
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历史沿革
一般认为,正一派授箓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。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,“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,遂家焉。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,四方从学者千余人,自是开科范以为常”。明胡应麟在《少宝山房笔丛·玉壶题览》中也说:“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,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。其子盛,魏封都亭侯,复还龙虎山,升坛授箓。”若细究起来,道教授箓的由来或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及系师张鲁。张道陵居鹤鸣山,“精思炼志,作道书二十四篇”,《正一盟威妙经》、《正一科术要道法文》等均在其内。《正一法文经》有云:东汉桓帝永寿二年(156),张道陵“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、玉册、剑印付子衡,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,年一百二十三岁”。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,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经箓印剑法物相授。
系师张鲁据汉中,实行政教合一,以五斗米道教义施政理民。鲁自号“师君”,徒众称“鬼卒”,另立“都讲”、“祭酒”,实际上是道教早期的职级分工制度。而这种制度的确立,必然得有一套科仪章法,这便是天师道授箓传度的雏形。